致顺发布 | 2022年度投资备忘 —— 跨越新周期 发展新动能

来源: 致顺投资 发布时间:2022-01-04

贯穿着通货膨胀的担忧、新冠病毒的侵扰,伴随着稳健节制的宏观政策、掷地有声的产业政策,2021年的A股市场,呈现出大幅波动和极致分化的格局,令投资者印象深刻。站在岁末年初之际展望2022年,我们看到了扑面而来的变化。新的周期即将开启,新的动能正在积蓄。对于“稳字当头”的2022年,我们充满期待。


刚刚结束的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,全党都要聚精会神地贯彻执行”,意味着中国社会经济将跨越进入新的发展周期,对中国未来长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。基于短期来看,则反映出与2021年相比,2022年的政策将会更多围绕“发展经济建设”这一中心。


【宏观展望】

作为跨越新周期的开局之年,2022年的政策基调被明确为“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”。我们判断,2022年中国经济下有底部,A股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有限。


财政政策会积极,但要合理预期。一方面,政策积极,具体表现在加快支出进度,继续减税降费,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。在财政支出总量上,并没有要加大力度的信号。另一方面,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利用专项债,同时仍然强调财政政策要有约束、可持续,强调财经纪律并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。由此,我们认为对于2022年整体的基建投资特别是传统基建应持有合理预期。


货币政策呈现宽松态势。无论是总量上还是结构上,无论是货币层面还是信用层面,2022年货币政策都将呈现出宽松态势。并且,货币政策将更加主动地发挥好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。我们认为,货币政策结构上的宽松,将会率先落地并起效,方向上依然是信用直达小微企业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三个方面。


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,对2022年的经济增长起到托底作用,也向资本市场传递出稳定的预期,因此A股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低。政策“稳字当头”的同时,可以看到实现中长期跨周期发展的动能正在积蓄。我们将从稳定发展、安全发展、绿色发展、创新发展四个角度入手,理解经济发展转型的驱动力,从而挖掘A股市场中长期的成长性投资机会。


【稳定发展】

“稳字当头”,因此稳定发展当是2022年第一要务。稳定发展,首先是要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。一方面对于房地产,“房住不炒”的产业定位依然坚定,显然政策无意改变房地产长周期向下的产业趋势。“兜住风险、引导预期、不走老路”,通过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,增加房地产行业的公共事业成色,房地产行业的盈利模式将发生本质改变。因此,我们认为,接下来较长周期内,房地产及其紧密关联的行业投射到资本市场中的投资机会,更像是奔涌向前的大潮中偶尔泛起的浪花,难以给投资者带来实质收益。另外对于地方政府,要继续化解地方政府隐形负债,地方政府降杠杆仍在过程中。这也意味着对于依赖地方政府持续投入的产业和商业模式,仍应保持审慎态度。


其次,稳定发展就要稳预期。政府通过兜住兜牢民生底线,以稳定社会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期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,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,实现公立医院进一步改革和高质量发展,这些方面保障民生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。结合政府将进一步扩大保障的覆盖范围,我们预期,医保支出将继续坚持总量控制和合理分配的原则。


【安全发展】

疫情冲击下,百年变局加速演进,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,安全成为我国经济实现稳定和长期发展的基本保障。基于安全的逻辑,我们看好军工产业、自主可控的科技产业链、粮食生产及仓储领域的投资机会。


首先是国防安全。在国际局势复杂紧张的大背景下,“十四五”期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将持续提速,国防预算将保持上行趋势,军费有望稳步增长,军工行业预计持续保持高景气。受益于行业需求高景气下阶段性规模效应的提升,军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质量有机会获得实质性的改善,竞争格局向好的优质上市公司将迎来盈利、估值的双重提升。


其次是科技安全。中美贸易摩擦争端升级以来,科技安全被定位为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,中国需要加快攻克重要领域“卡脖子”技术,有效突破产业瓶颈,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。随着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任务的不断深入,半导体产业的国产化替代逐渐延伸到上游设备、材料、零部件、EDA/IP环节。为了保障IT产业技术安全可控、摆脱对美国IT标准的依赖,国家通过发展信创产业构建中国自己的IT产业标准和生态,全面进行应用业务系统和解决方案的国产自主知识产权下的更新。随着2022年行业信创的推进放量,CPU、数据库等有望继续或加快国产化替代,相关国产计算机厂商则有机会借此实现跨越式发展。同样在科技安全和自主可控的背景下,关键设备零部件、医疗器械、医药原料及耗材等先进制造领域也将迎来国产化替代的发展良机。


第三是粮食安全。以粮食为核心的农产品是最为重要的初级产品,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,具有战略安全属性。粮食安全,既要在种子、化肥、农药等方面实现全面保障,也要在储备、运输方面加大战略投入。“十四五”优质粮食工程“六大提升行动”的落地,一方面引导各地持续新建及扩建产能,提高粮食仓储能力,保障粮食安全,有助于打开市场增量空间;另一方面,在优粮优产、优粮优储的目标要求下,粮油仓储存量产能存在大量技术升级需求。我们尤其看好粮食仓储、冷链物流领域的机会。


【绿色发展】

绿色发展是未来发展新周期的中坚力量、核心动能。中国将坚定不移持续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,但是基于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现实国情,要先立后破,以“稳”为主。随着“双碳”1+N政策体系的构建发布,2022年对“双碳”突破性政策不应抱有过高预期,更多看到的可能是前期政策如何科学、稳步推进的中长期实践指引。反映在资本市场上,2022年双碳板块投资机会不是来自于政策预期,而是回归到收入(或业绩)增长的兑现。从这个角度看,我们认为光伏制造、绿色电力运营及EPC、动力电池以及新能源相关的电子领域都存在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。


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长期目标下,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将从辅助性能源提升为主力能源。业内普遍预期光伏行业将以30%左右的复合增速,在较长时间保持稳定增长。然而2021年,在疫情反复、政策磨合、供需匹配、价格博弈等多重因素作用下,光伏产业呈现出调整格局,部分项目延后实施,需求端的增长相对平淡。随着延后项目的建设需求集中释放,预计2022年光伏行业增速将显著提升至50%以上,使得2022年将可能成为“双碳”政策提出后需求真正爆发的首年。光伏制造产业链将呈现比2021年更好的投资机会。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下游,新能源投资开发商(EPC)将同样受益于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。随着“绿电”占比的提升,电力运营商将迎来市场空间扩容、电力结构优化、度电利润改善、现金流改善等多重向好趋势,优质上市公司的价值将被重估。“绿电”需求的持续增长也将带动电网对于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提升,储能、特高压建设、柔性电网、火电灵活性改造等行业也将加速发展。


在新能源发电产业的下游,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也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。随着补贴逐渐退坡、新车型不断丰富,源自消费者自发的购车需求不断增长,消费端、非限购城市的需求占比已经提升至70-80%。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变为内生需求驱动。随着特斯拉、造车新势力以及欧系车企等爆款车型的上市,预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保持50%以上的增速,叠加单车带电量的提升,电池产业链整体增速将达到70%左右。


新能源发电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,对上游功率器件的需求大幅增加,为国内半导体产业开辟出一条快速、持续增长的新赛道。随着2022年晶圆代工产能释放,半导体行业投资主线将从缺货涨价转为需求创新、国产化替代,国内功率半导体产业链将迎来需求端快速增长、供给端国产化替代的双重发展机遇。


【创新发展】

创新发展角度中的“创新”,主要是指制度创新,也就是改革。改革开放引领了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发展,未来新周期的跨越,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坚持创新驱动发展。制度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,通过释放制度创新红利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国企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,将会是2022年体制改革的亮点,也是资本市场上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。


国企改革方面,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,国务院国资委为央企的改革行动制定了明确的考核目标。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,国企改革的投资机会在于,将可能理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,通过推出股权激励方案促使经营业绩释放,并可能加快更多优质国企资产注入上市平台。


科技体制方面,刚刚修订通过的《科学技术进步法》,首次在法律层面解决了知识产权归属和科研激励机制的问题,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激励自主创新,鼓励科研机构、高等学校、企业等采取股权、期权、分红等方式激励科学技术人员”。《科学技术进步法》正式实施后,知识产权和激励机制的完善有望加快企业技术的提升、业绩的释放,将涌现一批具有高校、科研院所背景的科技型上市公司。




总体来看,我们认为2022年国内经济稳中向好,货币和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,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。在经济复苏和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,资本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低。基于稳定发展、安全发展、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四个角度,我们看好国防军工、国产化替代、新能源、国企及科技体制改革领域的中长期成长性投资机会。


致顺投资将一如既往前瞻性深入研究,积极挖掘符合社会发展新趋势、未来发展新格局,并且基于基本面的结构性投资机会,着眼中长期的投资维度,伴随企业发展,收获企业成长带来的投资收益。同时坚守勤勉审慎、独立判断的投资信条,以真诚对待投资,力争为投资者持续创造风险匹配、合理满意的投资回报。


END


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

◤本文仅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之情况下,供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合格投资者参考使用。北京致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(以下称“本公司”)不会因接收对象收到本消息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。
◤本文所载信息不构成具有法律约束力之产品投资要约或要约邀请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本公司相关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,且不应用于对投资的评估。
◤本文提及的信息、观点及意见,仅反映本公司于本文发布当日的判断。在不同时期,本公司有权发布与本文所载信息、观点及意见不一致的消息。本公司有权不经事先通知对本文所含信息予以修改。
◤本文所载信息均来源于合法或已公开的资料,即使本文所有信息系尽最大谨慎提供、选择和校验,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、完整性、充足性、可靠性、及时性和适用性等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,亦不承担因使用本文信息直接或间接导致损失的责任。
◤本文版权为本公司所有,未经授权,本文中的内容不得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方式使用。如欲引用或转载相关内容,请联络本公司获取授权,并注明内容来源为北京致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。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对本文进行有悖原意的删改和引用。
◤风险提示: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,基金管理人旗下的其他基金业绩并不担保某一基金的业绩表现。如遇投资决策时,接收对象应仔细审阅基金产品的推介材料、风险揭示、基金合同等文件,确保充分了解产品信息及风险因素,自主判断、审慎决策,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。


二维码-版1.png